海域知識站

台灣的海洋資源     台灣的海域生態系     台灣海岸線主要的類別     紅樹林介紹    潮汐介紹

台灣海岸線主要的類別
其實沙灘的形成主要原因為靠海浪衝擊才能造成,因海浪日復一日週而復始永不停歇地拍打著海岸邊,將海岸邊圓形的石塊慢慢的磨成鵝卵石,再磨成細沙,這樣的 過程可能要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萬年的時間(台灣西半部海岸線主要為此)。 又有一種沙灘其非來自陸地上的石塊,這就是屬於貝殼沙灘,所謂的貝殼砂是來自一些原本生活在海底的珊瑚、貝類、石灰藻等,因死亡後長期經由海浪侵襲拍打 後,所形成的碎屑,經海浪沖洗至海岸線(常見於具有珊瑚礁豐富的地區例如東沙島、墾丁地區沙島、澎湖吉貝島等地)。
岩岸地區海水侵蝕作用相當大,形成各種海蝕地形。由於海浪不斷的拍打侵蝕,在海岸邊形成陡峭的海崖;在海崖下方,近海面處會有向內凹入的海蝕凹壁形成。 強烈的海蝕作用,有時會沿著海崖的裂縫進行侵蝕,形成海蝕洞。海蝕洞若被海水貫穿,則成為海蝕門;侵蝕若持續進行,海蝕門上方的岩塊崩塌之後,形成孤立的 海蝕柱。 屬於岩岸地形的地方因其海水深度較為較深,因此適合發展漁業及海運(台灣北部及東北部則屬於該種地形)。
三、廣大的紅樹林溼地本身就是最佳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教育場所,讓更多的人得以親近大自然,感受生物之美與大自然的奧妙,進而引發其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 尊重生命等自我省思。
礫石海岸形成原因有
  1. 海浪對海岸侵蝕,把侵蝕的造成的碎石岩屑經海水沖蝕、翻滾,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近圓形礫石,再經海浪的搬運、堆積等作用,將這些近圓形礫石,分 布在底質為岩石或沙、泥的海岸上,將整段海岸佈滿。
  2. 河川上游因地勢較高且陡,因為下雨導致土石崩落及河水流動加快,使石頭隨著水流,一起向下游流動,因石頭互相的摩擦及河水的沖刷導致石頭逐漸 變成大小不一的近圓形礫石,於出海口附近之海岸堆積在沙灘(例如東部海岸線則屬於該種地形)。
河川自因下雨等因素自上游沖刷而下許多富含養分的泥土,到了下游水流平緩的出海口後,一方面因重力因素而沉積,另一方面受到在出海口生長的植物(如紅樹 林)根系將其攔阻而形成(例如屏東東港、高雄永安、台南四草等則屬於該種地形)。
是由許多死亡的造礁珊瑚為主體,與石灰藻和其他鈣化生物的黏合和沈積過程,形成大塊具有孔隙的礁岩,因此稱為珊瑚礁海岸。但形成珊瑚礁前題需要珊瑚生長速 度要快速,才有可能的(例如東沙島、綠島、蘭嶼、澎湖、恆春、東北角等則屬於該種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