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床是地球上最高效的碳吸收系統之一,但我們對藍碳的理解不應僅限於植物的固碳能力。這片水下綠洲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完整的生態系統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如何共同維護這個高效率的碳儲存系統。
我們從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海草調查與出版品《波光綠茵:東沙海草床》的介紹可以瞭解,海草是唯一能在海水中開花結果的維管束植物,分佈於全球溫帶至熱帶淺海。它們透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透過其下方的沉積物展現固碳的能力。海草茂密的葉片能減緩水流,使有機物和無機物沉澱下來。在缺氧環境中,這些物質分解緩慢,形成長期的「藍碳」儲存。當然,分布在熱帶與溫帶的不同種類的海草,形態與生物量上都有差異,所以就固碳的多寡而言,我們無法等同視之。但是,如果我們以生物多樣性的健全來看海草床生態系,那麼,世界各地的海草床就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豐富、多樣、健全與充滿生機的碳的循環庫。
除了固碳功能,海草床也是無數海洋生物的家,它為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多樣的生物提供食物、庇護和育幼場所,甚至能夠支持著沿海漁業資源。在完整健全的海草床生態中,儒艮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居民之一。這些溫和的海洋哺乳動物每天需攝食大量海草維生,看似會破壞海草床,但實際上卻如同園丁般維護生態平衡。儒艮的選擇性攝食會影響不同海草種類的競爭關係,讓海草的種類有所平衡,維持生態系穩定;儒艮的排泄物將有機物轉化為易分解形式,加速局部區域養分循環,也有利海草生長。
而在海草床生活的各種底棲無脊椎動物,通過生物擾動,影響沉積物結構、含氧量和有機物的分解速度,同時適度擾動有助於碳的深層埋藏。在沉積物中的細菌分解有機物質,讓碳在釋放或保留間取得平衡,而生物多樣性越高,碳循環過程通常更穩定、更有效率。往來不同生態區位的生物,會帶來外部的養分份,並貢獻有機碳,同時通過捕食,間接影響沉積物的生物擾動。
從整體生態的角度來看,海草床固碳價值不僅僅是海草的光合作用,更是整個生態系統,從微生物到儒艮,共同作用的結果。生物多樣性確保了生態功能的穩定性與韌性,使海草床成為更可靠的「藍碳」倉庫,更能抵禦環境的變動。
所以,我們在理解藍碳時,需要超越「海草能固碳」的簡單認知,應該將海草床視為完整生態系統。保護海草床不僅是保護植物本身,更是保護所有生活其中的生命。推動藍碳保育應採取全面的生態系管理方法,包括減少污染、防止棲地破壞,並維護生物多樣性和關鍵物種的健康與族群穩定。只有這樣,海草床才能維持其豐富與多樣的生態功能,同時持續有效地儲存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