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每年我們在歡慶媽祖誕辰的同時,海底也迎來一場盛典,珊瑚產卵。熱愛海洋、喜歡珊瑚與關心海洋生態的朋友,都在臺灣周邊海域與離島的美麗珊瑚礁區等待珊瑚集體產卵的那片奇幻粉色的壯麗景象。這是地球上最宏大、最協調的生殖事件之一。然而,這般驚人的自然奇觀,究竟是何時、何地被人類首次觀察並記錄下來的呢?答案或許出乎許多人的意料,正是在臺灣的蘇澳豆腐岬。
長久以來,許多人誤以為澳洲大堡礁是全球首個被科學記錄到珊瑚集體產卵現象的地方。大堡礁確實在1980年代後期,透過影像和詳細數據,將珊瑚產卵的畫面傳遍全球,讓世人為之驚嘆。然而,回溯歷史,真正的第一次卻在更早的數十年前,於台灣東北角的一個小漁港旁被揭露。
1939年,正值日治時期,當時任教於台北帝國大學動物學部門的川口四郎博士前往宜蘭縣蘇澳的豆腐岬海域進行海洋生物調查,當時他觀察到了當地珊瑚群落大規模釋放生殖細胞的現象,並詳實記錄了下來,隨後發表在學術期刊《東京動物學誌》(Zoological Magazine, Tokyo)上。這份書面報告,比澳洲大堡礁的首次正式記錄整整早了45年,成為全世界最早關於珊瑚產卵現象的科學文獻。雖然川口四郎博士的發現極具里程碑意義,但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他的紀錄多以文字描述為主,未能捕捉到這項奇觀的影像。直到數十年後,隨著潛水裝備、水下攝影技術的進步,以及全球海洋生態研究的蓬勃發展,珊瑚產卵的奧秘才逐漸被揭開。
關於豆腐岬,臺灣的海洋生態學者,也是全球知名的珊瑚研究權威,戴昌鳳教授,對於豆腐岬的歷史地位也多有闡述。戴教授曾多次在學術會議和科普論壇中提及川口四郎博士在豆腐岬的發現,並強調其在全球海洋生物學史上的重要性。例如,在2021年的「南方澳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戴昌鳳教授發表了《南方澳的珊瑚研究史與生態現況》的論文。他在文中不僅回顧了豆腐岬作為全球首個珊瑚產卵觀測地的歷史,更深入探討了黑潮對當地珊瑚生態的影響,以及南方澳周邊海域珊瑚的多樣性。戴教授的研究,不僅證實了豆腐岬的先驅地位,更進一步指出,這片獨特的生態區域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下,可能成為珊瑚礁得以續存的「諾亞方舟」,其保育價值不言而喻。
從80多年前川口四郎博士在豆腐岬的意外發現,到如今全球範圍內對珊瑚產卵機制、生態影響的深入研究,臺灣在揭開海洋生殖之謎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段歷史不僅彰顯了臺灣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提醒著我們,對自然的觀察與探索,往往能帶來出乎意料的驚喜。就像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的珊瑚礁,在當年澎湖海域的寒害之後,令人驚艷地沒有受到冷水的傷害,也因著維持了健康豐富的珊瑚礁生態資源而劃設為國家公園。在這之後,我們持續探索這裡的海洋,不斷調查與找尋新的物種,也記錄著這裡的珊瑚產卵時間與規模,並希望透過像是《海底花園: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這樣的書籍,讓大家更認識我們的美麗海洋,找到屬於自己的驚喜。
然而,全球氣候變遷、海洋酸化、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正嚴峻威脅著全球的珊瑚礁生態。保護這些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的珊瑚礁,不僅是為了欣賞其壯麗的產卵奇觀,更是為了維護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平衡。臺灣的這段先驅歷史,應當激勵我們更加珍惜並積極守護這片得天獨厚的海洋瑰寶,讓未來的世代也能繼續見證這份生命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