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面對氣候變遷壓力下,「藍碳」逐漸成為海洋科學與政策討論的焦點之一。這個概念指的是海洋與沿海生態系統中能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自然過程與棲地類型,傳統上包括紅樹林、海草床與鹽澤,但隨著研究不斷推進,科學家們也開始將大型藻類納入藍碳潛力系統的版圖中。特別是由大型褐藻所構成的「巨藻林(kelp forest)」,近年來被認為它們的高度初級生產力具有碳封存的潛力,有希望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這樣的科學關注,也呼應了我們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所進行的調查成果。根據2023年6月至2024年10月間於東沙島及東沙環礁海域所進行的海藻相普查與覆蓋率調查,研究團隊共記錄了46科91屬161種大型海藻,其中包含38種為台灣的新紀錄種,顯示東沙海域具有相當豐富的藻類多樣性。這些藻類分屬綠藻、褐藻、紅藻與藍綠菌等類群,大多數調查區域的底棲環境為海草床,其中,在2公尺深的東沙島近岸地區,海草與海藻混合覆蓋較為明顯。調查也顯示,海草床能為附生與躲藏型藻類提供適合的棲地條件,是支撐近岸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其他海域,如加州與阿拉斯加等地,巨藻林不僅提供魚類、海獺與無脊椎動物豐富的棲地,更是一座「水下森林」在碳固定與氣候調適中發揮作用。研究指出,巨藻林每年可能封存高達1.7億噸碳,潛在效益甚至超越現有已知的藍碳系統總和。然而,這些棲地正面臨嚴重衰退。加州某些海岸地區的巨藻林甚至減少了96%,主要是因為海膽族群失控,大量啃食藻體,導致原本茂密的藻林變成「海膽荒漠」。
這場生態失衡的背後,隱藏的是一段人類與海洋的糾葛史。在18至19世紀,海獺因其毛皮極為珍貴而遭到大量捕獵,加州海獺一度幾近滅絕。雖然後續透過國際公約與保育政策努力恢復族群,但如今仍面臨食物減少、污染、疾病與大白鯊捕食等多重威脅,使得牠們難以穩定繁殖,也難以發揮控制海膽數量的自然功能。最終,這些連鎖效應形成惡性循環,反過來進一步削弱巨藻林的恢復力與生態系穩定性。
儘管台灣目前並未擁有類似加州規模的巨藻林,但從東沙的海藻多樣性可見,大型藻類在東沙環礁可能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未來若能持續進行科學調查,瞭解藻類與東沙環礁各種生態系的交互作用,尤其那些生長於海草床上的藻類,是否有著特殊的生態意義,應可進一步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氣候調適目標,以生態系的角度,參與更具規模的藍碳治理行動。不只是保護某一種海藻或某一片海域,而是理解並修復整體海洋生態網絡,這正是藍碳行動的核心精神。
這樣的科學關注,也呼應了我們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所進行的調查成果。根據2023年6月至2024年10月間於東沙島及東沙環礁海域所進行的海藻相普查與覆蓋率調查,研究團隊共記錄了46科91屬161種大型海藻,其中包含38種為台灣的新紀錄種,顯示東沙海域具有相當豐富的藻類多樣性。這些藻類分屬綠藻、褐藻、紅藻與藍綠菌等類群,大多數調查區域的底棲環境為海草床,其中,在2公尺深的東沙島近岸地區,海草與海藻混合覆蓋較為明顯。調查也顯示,海草床能為附生與躲藏型藻類提供適合的棲地條件,是支撐近岸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其他海域,如加州與阿拉斯加等地,巨藻林不僅提供魚類、海獺與無脊椎動物豐富的棲地,更是一座「水下森林」在碳固定與氣候調適中發揮作用。研究指出,巨藻林每年可能封存高達1.7億噸碳,潛在效益甚至超越現有已知的藍碳系統總和。然而,這些棲地正面臨嚴重衰退。加州某些海岸地區的巨藻林甚至減少了96%,主要是因為海膽族群失控,大量啃食藻體,導致原本茂密的藻林變成「海膽荒漠」。
這場生態失衡的背後,隱藏的是一段人類與海洋的糾葛史。在18至19世紀,海獺因其毛皮極為珍貴而遭到大量捕獵,加州海獺一度幾近滅絕。雖然後續透過國際公約與保育政策努力恢復族群,但如今仍面臨食物減少、污染、疾病與大白鯊捕食等多重威脅,使得牠們難以穩定繁殖,也難以發揮控制海膽數量的自然功能。最終,這些連鎖效應形成惡性循環,反過來進一步削弱巨藻林的恢復力與生態系穩定性。
儘管台灣目前並未擁有類似加州規模的巨藻林,但從東沙的海藻多樣性可見,大型藻類在東沙環礁可能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未來若能持續進行科學調查,瞭解藻類與東沙環礁各種生態系的交互作用,尤其那些生長於海草床上的藻類,是否有著特殊的生態意義,應可進一步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氣候調適目標,以生態系的角度,參與更具規模的藍碳治理行動。不只是保護某一種海藻或某一片海域,而是理解並修復整體海洋生態網絡,這正是藍碳行動的核心精神。